我的學校坐落在終南山腳下。閑暇時,我最喜歡的放松方式就是坐在寬敞的圖書館里,讓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身上,捧一本唐詩隨意地翻閱。累了,抬頭遠眺,一座座蒼翠的山巒便映入眼簾。看著這歷經滄桑的山脈綿延在藍天白云之際,想著唐詩中描述秦嶺的詩歌,我的思緒也常常會游走于唐詩與南山之間。
終南山又稱南山或太乙山,是秦嶺山脈在關中的一段,屬秦嶺中段主峰之一,與古長安城遙相呼應。因其特殊的地理區(qū)位、地質構造、物產資源、生態(tài)景觀,南山成為與長安古城發(fā)展史及關中民眾生活史關系最為密切的一座地理名山和文化名山。早在《詩經》里,就有關于南山物產的描寫,到了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度圃姟48000多首詩歌,歌詠南山的唐詩俯拾可見。唐詩以其博大豐富的內容和精美的形式成為中國的文化瑰寶,南山以其雄渾的氣象和豐富的資源成為中國的自然奇觀。南山是自然之峰,唐詩是人文之峰。神游唐詩,身游南山,詩中有山,山中有詩,在這兩座高峰中徜徉,這恐怕是西安人特有的福分吧。
古人看重南山是因為南山是物產之山,風景之山,文人之山和宗教之山。
一部古城長安的發(fā)展史同時也就是終南山的開發(fā)史。南山厚德載物,孕育萬有,是關中城市群和萬千民眾的父母山。幾千年間,大到繞城的八水,入城的五渠,中到宮殿苑囿,寺廟別業(yè),小到日常柴薪、治病的藥物,其資源材料均產于南山。從杜牧筆下的《阿房宮賦》到白居易筆下的《買炭翁》,都約略可見長安城對南山資源的依賴關系。遠在唐代,終南山及南山下的土地,就成為權貴們爭相占有的財富對象,例如南山別業(yè)別莊,就成為當時顯示富貴和高雅的一大象征。權傾一時的太平公主,曾在南山下修建了奢華的山莊別業(yè)。李嶠《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云: “主家山第接云開,天子春游動地來。羽騎參差花外轉,霓旌搖曳日邊回”。韓愈不無譏諷地寫到“ 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押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游太平公主山莊》)。
說它是風景名山當之無愧,終南山因緯度、海拔偏高,四季分明,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它同時還是秦嶺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分水嶺。而西段的太白峰則為終南山最高峰,因其終年積雪,有“太白積雪六月天”之說。李白在《登太白山》中描寫道:“西上太白山,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愿乘冷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日,前行若無山。”說出了終南山的高大威武,直沖云漢。南山是長安城南的一大風景,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抬眼便能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在《望終南山》中寫道“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疊松朝若夜,復岫闕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祖詠在《終南望余雪》中寫道:“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而詩佛王維《終南山》的詩句“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鋒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寫出了終南山的雄渾氣勢和多變的韻致。
南山還是一座文人之山。千百年來,默默的終南山中曾發(fā)生過數不清故事,杜牧《過華清宮》中“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的是通過秦嶺古棧道為楊貴妃運送荔枝的故事;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講的是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謫潮州的故事。文人名士本好山水,他們對終南山的眷戀,使南山還變成了文人學士休閑娛樂或歸隱田園的理想之地。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正是描述此處山水的;李白《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巘。”也表達自己的隱居之意;王維在另一首《終南別業(yè)》中寫道:“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好一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既寫出了南山的山水奇觀,又表達了中國文人睿智、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
終南山又是一座宗教之山。道教佛教的重要流派和祖庭都在終南山有分布,韓國道教的祖庭就在子午峪金仙宮,基督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大秦寺也在終南山中。另外,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六個宗派的祖庭都在南山及南山附近。王維《過香積寺》云:“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霧空潭曲,安禪制毒龍。”;鄭谷《終南白鶴觀》云:“步步景通真,門前眾水分。檉蘿諸洞合,鐘磬上清聞。古木千尋雪,寒山萬丈云。終期掃壇級,來事紫陽君。”;張喬《題終南山白鶴觀》:“上徹煉丹峰,求玄意未窮。古壇青草合,往事白云空。仙境日月外,帝鄉(xiāng)煙霧中。人間足煩暑,欲去戀松風。”。幽深靜謐的終南山,從古到今都是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
今天的終南山,又增添了新的詩意和內涵。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城市空間布局的變化,南山一線又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生態(tài)屏障,旅游度假營地和科技教育走廊。
南山是西安的水源涵養(yǎng)地和生態(tài)大屏障,七十二峪眾多而豐沛的河水滋養(yǎng)著關中平原的沃土,為渭水這條母親河提供了源頭活水。大秦嶺的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及眾多的世界稀有植物資源,使得南山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南山的生態(tài)價值越來越得到世人的關注,西安古城將自己的形象定位為“華夏故都,山水之城”,就顯示了對南山的敬重和依賴,西安這座世界性的人文之都現在已經為世界捧上了一抹生態(tài)新綠,西安要在南山渭水的大框架中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這將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新征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到南山去休閑度假成為西安人調節(jié)生活節(jié)奏,豐富精神世界的一大需求。每到周末,車水馬龍直指南山,這是與唐代士大夫和文人們的慢節(jié)奏游賞大異其趣的新時尚。“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的南山一線已經成為廣大民眾周末度假的大營地,青山綠水農家樂,尋常百姓均可盡情享受。古今不同,車馬有別,然寄情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的情懷亙古不變,這也是南山游賞的一道文脈。試看西安“驢友”們發(fā)表在網絡上的背包旅游帖子,其陣容和雅興絕不亞于唐詩之吟誦。其間不乏高妙幽深的情思,當然又多了些探索發(fā)現的高見。
隨著城市骨架的拉大和空間布局的調整,西安城南地區(qū)已成為高科技產業(yè)園區(qū)和大專院校的匯聚之地。西安素有:“自古城南風水盛”之說,現在沿南山腳下的潏河一線和環(huán)山公路一線,已經形成了氣勢如虹的科技教育長廊,許多高校在此分布,莘莘學子給這悠久古老的南山帶來了新的活力與生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成了南山腳下最富生氣的新景觀。居于斯,游于斯,真是人生之一大幸事。
品讀唐詩給我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精神,游賞南山則給我雄渾博大,厚德載物的情懷,南山似乎成了我一位不語的師友,雖不說話,但他卻一直默默關注著我。當我煩惱時,看著那連綿起伏的大山,小小的憂愁便顯得是那么輕淺,不值一提。學習困倦時,瞭望遠山心清如洗,疲勞也就無影無蹤了。面對南山,我悄然自吟:“朝見南山青,暮見南山紫。朝朝暮暮見南山,何故長駐此?橫看山成嶺,側看山成峰。橫看側看看不足,其樂寸心知”。
我愛南山,我愛唐詩,我更愛面對南山手秉唐詩,去體悟那唐詩中的南山,南山中的唐詩。在這親切的校園里,我找到了精神的富足,找到了生活的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