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辦公室里聊天,不知怎么的,扯到了寫毛筆字,又由寫毛筆字扯到了上小學時寫大字的情形。
說起小時候的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興味盎然。我聽著聽著,也不覺追憶起那往昔的墨香。
我上小學,是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開學準備文具的時候,除了鉛筆橡皮鉛筆刀之外,就是毛筆和墨汁了。
記得那時,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寫毛筆字,叫做寫大字。過去在農(nóng)村,人們一日都是兩餐。清早起來,不吃也不喝,其實那時也沒有什么吃的,也沒有什么喝的。學生娃大都是空著肚子,迎著或夏日清晨的清風或冬日清晨的寒風去上學。到校后,一節(jié)早讀,兩節(jié)主課,大約十點左右就放學了。這才回家吃飯,這頓飯叫做早起飯。吃過早起飯之后,我們便村東村西的吆喝著去上學。這次去,就要帶上毛筆和墨汁了。毛筆,多是從村里的合作供銷鋪里買的,也有的是用羊毛或其他什么毛自己扎的。墨,有的拿著硯臺和墨錠,到校后細細的研墨;有的拿著四方黑墨盒,里邊用絲綿浸了墨水;有的直接拿著墨水瓶子。因為毛筆較長,而墨汁又容易染污,所以上學去的時候,這兩樣東西都是捧在手上的,哪怕嚴冬時節(jié)兩手凍得紅腫。
晌午到校后,先是一節(jié)自習,這時基本上都在寫大字。家境好一點的同學,用的是描紅本,白紙上的紅線條,看得人心里溫暖;家境一般的同學,用的是大字本,那白紙綠框子,也很順眼;再有一些買不起本子的,就買來白紙裁了用針線錐成本子。用描紅本的,直接以毛筆蘸墨勾畫填充。那基本上不是寫字,而是填空。女孩子細心,填出來的墨色均勻,墨跡邊上,還保留著那紅線條,看起來甚是漂亮。用大字本和白紙本子的,就要用影格。影格有的是買的,有的是找老師題的。影格的內(nèi)容,低年級的往往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或者“工農(nóng)齊武裝,衛(wèi)國保家鄉(xiāng)”之類的,高年級的往往是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或者是毛主席語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更大的勝利”。
寫大字的時候,一股股墨的臭味兒(那時不懂得那味兒原來是墨香),在教室里彌漫著。這會兒,老師有的可能還沒有到校,教室里亂糟糟的,學生們在喧嘩,在四處走動。有借毛筆的,有借墨汁的,有借影格的,也有拿了本子求別人代寫的;靵y之中,有人跑動時不小心碰了正在專心寫字的同學的胳膊,同學的字寫壞了,就要引發(fā)一場糾紛。就這么的吵吵鬧鬧,直到老師來鎮(zhèn)壓。
大字寫好后,就下自習了,學習干事或者班長抱了全班同學的本子,交到老師的辦公室去。第二天早上,大字本發(fā)下來,大家爭相查看誰得的圈兒多。老師會在寫的好的字的旁邊用紅毛筆畫個圈兒。有的發(fā)下來滿紙一片紅,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
我的整個小學,從來沒有用過內(nèi)心甚為艷羨的描紅本,因為描紅本貴幾分錢。其實,就是那種大字本,有時也嫩以為繼。有一次,我揀了張寫過標語的紅紙,看到背面還算干凈,我就裁開用針線訂了個本子。然而,那紙張?zhí),襯了影格卻透不過來,我就嘗試著不用影格,自己來寫。我以為這是一種挑戰(zhàn),比拓著影格來寫強,寫完交上去,還等著第二天老師的贊揚呢。誰知,發(fā)本子的時候,老師不點名的批評,本子上寫著“這不是寫字,這是畫字”,給了我很大的打擊,后來,一提筆寫字,就覺得害羞。
用毛筆寫字,免不了弄臟了手指。再用手指去摳鼻子,鼻子就黑了;用手去摸臉,臉就花了。有時嫌筆毛不順,用嘴去潤用舌尖去舔,嘴唇黑了門牙黑了。放學回來,大人們會開玩笑說,上學上成黑爪子了;蛘哒f,嘿,成了花臉貓了!
只可惜,當年寫毛筆字只是那樣的放任自流,我們并未得到書法藝術的滋潤和熏染。不過,如今想起往昔的墨香,依然覺得頗多情趣。
更可嘆,如今的小學,孩子們大多連毛筆摸都沒有摸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