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個很熟悉的城市,經(jīng)常的魂牽夢繞,我是在這座號稱“天府之國”的地方上了四年學的。今天,因為工作的緣故,我又來了,帶著對詩圣杜甫的虔誠來的,草堂依舊,只是詩圣銅像的胡須被人摸得愈加光溜。這是深秋的成都,草堂內(nèi)依然竹木蔥蘢,秋風起,樹木時而隨風而舞,時而沙沙作響,秋蟲也在最后的時日里放聲鳴叫,清脆、凄婉。
我想到千年前詩圣在這個季節(jié)這個地方大聲的吟哦著:“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妻子追趕著被風吹得愈來愈遠的茅草,幼子在茅屋里嗷嗷直哭,只因“布衾多年冷似鐵”,窘迫的境遇使得詩圣也不得不放下正創(chuàng)作在興頭上的詩歌,拄著拐杖追著、喊著,南村的頑童公然抱著茅草入了竹林,詩圣口干舌燥,倚仗嘆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命運就是這樣,如果科舉不中,謀生都成了問題,錦繡文章不如升斗小米,在這個饑寒交迫的秋天,詩圣的幼子被凍餓而死,就是到了這種境遇,詩圣還在為寒士們呼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封建知識分子的風骨,威武不屈,貧賤不移。
我在詩圣的銅像前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祈求他保佑我插上創(chuàng)作詩歌的靈感的翅膀,沒有象其他人一樣去摸胡須,是因為在我心中,詩圣是神圣不可褻瀆的,做為一個剛剛走近詩歌殿堂的人、一個后學末進者,在詩圣面前,在詩圣創(chuàng)作的1500多首詩歌面前,我只有仰視才僅僅能窺清它的一鱗半爪,那1500首詩歌的文字就象天上無數(shù)顆的星星,散發(fā)著璀璨的智慧的光。
草堂的茅屋周圍翠竹青翠欲滴,我不由想到蜀南竹海的竹子,據(jù)說那里有58種竹子,是我國最大的原始“綠竹公園”,而草堂里的竹子絲毫也不遜色,浣花溪中的水澆灌著,詩圣的詩氣整日熏陶著,竟使這里的竹子充滿了詩卷之氣,文人士大夫的浩然正氣,這不得不說是草堂的獨產(chǎn)了。
成都景點眾多,我獨喜愛草堂,這不僅是因為詩圣的原因,更因為我喜歡草堂的對聯(lián),尤以清代顧復初寫的那幅長聯(lián)為甚,“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流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顧先生長嘆,自己和詩圣一樣的境遇,寓居在成都,郁郁不得志,可詩圣有草堂留世,自己又有什么呢?每次看到顧先生的對聯(lián),都不由產(chǎn)生共鳴,進而也不由發(fā)問:“我留下了什么呢?”
帶著一腔的惆悵,我來到草堂的茶園,坐在竹制的長椅上,看著小橋流水、枯蒿黃葉,在為詩圣的坎坷一生而扼腕長嘆的同時,也不由為自己的前程渺茫而悲傷,喝完滿滿一杯的峨眉山的特產(chǎn)-----竹葉青茶,竟也沒品出什么味道來,聽說茶葉的名字還是陳毅元帥命名的,元帥是不是也在草堂喝過茶,我不得而知,但他的詩寫的很好,流傳到了現(xiàn)在。
是詩圣讓人們記住了成都還是成都讓人們記住了詩圣呢?我茫然不知,只得冥思苦想。詩圣以詩歌流芳百世,成都以“天府之國”而久負盛名,按名氣言兩者不分伯仲,成都留住了詩圣,而詩圣也在成都留下了彪炳史冊的詩歌。成都因為詩圣而多了幾分詩氣,詩圣因為成都而暫時擺脫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成都優(yōu)美的風景和淳樸的民風給了他無限的靈感,這才寫下了“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毆日日來。”“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等優(yōu)美詩句。
成都胸懷博大,不僅收留了郁郁不得志的詩圣,更誕生了司馬相如、揚雄、楊慎等文壇巨匠。而它的名字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蜀時期,古蜀開明王九世遷都于此,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故定名為‘成都’。我第一次聽到成都別稱“蓉城”時,還滿大街的找過芙蓉,結(jié)果在公園里找到了,僅僅幾樹,和蜀后主孟昶時期的“每至秋,四十里為錦繡。”的情形相比,云泥之差形容不為過。成都作為一座千年名城,歷經(jīng)朝代更迭,戰(zhàn)火殃及,歲月侵蝕,名字和城址卻曾未變過,不得不說是一個世界奇跡了。
走出草堂時,已是黃昏,我還在念叨著顧復初的那副對聯(lián),惆悵之情尤甚,我決定留下些什么,于是,在詩圣草堂旁的一個酒店里,寫下了這篇粗劣的文章,也許是受到了詩圣草堂里文氣的醍醐灌頂吧,竟然一氣呵成,惆悵盡去,我笑了,重重的在面對草堂的方向又磕了三個響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