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古到今都有一群真正稱得上文人的人,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們都以血淚醮筆,嶙峋傲骨,直書亙古不移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理念。他們前赴后繼,構(gòu)成一幅激蕩壯美的歷史畫卷。在這幅畫卷之中,我們看到孔子“述《春秋》,亂臣賊子懼”;屈原“寧溘死以流血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嵇康一曲《廣陵散》,慷慨赴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亦不“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直到“一枝金不換,當敵三千毛瑟”的魯迅;“拍案而起,怒對反動派”的聞一多……他們的光輝篇章,他們的人生境界,他們的正義與吶喊,激動著我們的熱血在血管里噴涌!
在當代,我最愛被稱為“文化頑童”的李敖,他的狂傲與自負,他的清高與真誠,與古代文人一脈相承,以其挺拔的人格泰然自若于危難之中,散發(fā)出精神感召——
1952年秋,立足于時代潮頭的大學(xué)者胡適欣然到臺中講演,講演結(jié)束后胡適被學(xué)生“圍追堵截”于人浪之中,李敖被的胡適的思想所折服,亦成為學(xué)生人浪中的一員,但由于人多而事與這位叱咤風(fēng)云的學(xué)者失之交臂;丶彝局校畎綉崙嵉膶ν瑢W(xué)說:“現(xiàn)在我不能找他單獨談,有朝一日他終會找我單獨談!”果然,后來胡適在臺北中國地質(zhì)學(xué)會講演后就點名要見見李敖,誰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在60年代的“中西文化論戰(zhàn)”中,李敖始終處于論爭的風(fēng)口浪尖。一時抨擊傳統(tǒng)文化,鼓吹“全盤西化”;一時炮轟高等教育,批判國民黨當局。筆鋒所指,“風(fēng)光與風(fēng)波不斷”,在臺灣思想界掀起層層漣漪,迅速招致四面八方的圍攻和國民黨當局的“圍剿”。一時陷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危險境地。朋友勸李敖激流勇退,李敖卻說:“雖千萬人,吾往矣!”為真理和信仰而戰(zhàn),他在所不辭!
在文化論戰(zhàn)的漩渦中李敖大放異彩聲名大噪,一度成為臺灣青年的偶像。國民黨當局拉攏人才,自在意中。一方面對李敖全面封殺的同時,一方面又對他“備極禮遇”。在李敖遭“封殺”前途維艱之際,曾有多位國民黨權(quán)要人士以不同方式約見了他,并妄圖以《中央日報》(國民黨黨報)“總主筆”和“高薪水”的高官厚祿逼李敖就犯。李敖不為所動,慷慨陳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再次用文人的氣節(jié)與操守展現(xiàn)了他的錚錚鐵骨!
陰云密布的60年代末期,雷震遭捕、柏楊囚居,當諸多文人墨客在政治高壓下向蔣家王朝低頭寫下人生敗筆之際,李敖依舊天馬行空桀驁不遜,用目空一切、狂放不羈的文字,咄咄逼人、刀刀見血的筆鋒狠狠的刺向國民黨的軟肋,再次激怒國民黨當局。為了徹底封殺李敖,國民黨當局于1971年3月以子虛烏有的罪名將李敖打入大牢。當軍警讓李敖向當局表態(tài)時,李敖義正辭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他的骨氣是何等的光彩奪目,“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976年11月,李敖刑滿獲釋。牢獄之災(zāi)并沒有抹殺他的鋒芒,反而使他愈挫愈勇,唇槍舌劍、口誅筆伐,以在黑牢中積蓄的力量向國民黨腐敗的政治發(fā)起了更為強大的攻勢。百折不撓、抗志不屈,充分展現(xiàn)了李敖的人格魅力,其精神堪為萬世楷模!
1979年,李敖力作《獨白下的傳統(tǒng)》出版后,一時洛陽紙貴佳評如潮。當媒體記者追問李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學(xué)造詣之時,閃光燈下的李敖語出驚人:“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nèi),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就是我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里都為我供上了牌位!”真是狂出真性情!
在波譎云詭的80年代里,李敖孤膽傲世在《李敖千秋評論》摧枯拉朽的一方陣地上“大開殺戒”,以無堅不摧、無孔不入的犀利刀筆一路批殺奮筆不輟,徹底揭發(fā)蔣家王朝種種不可告人的陰暗面,誓與國民黨斗爭到底。尤其是《蔣介石殺害八歲小女孩》一文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甚至讓李敖受到了一些小人物的電話騷擾:“李敖,我要殺你全家!”李敖笑著說:“我只一個人,你怎麼殺我全家?”對方說:“那我就殺你一個人!”李敖卻說:“那你排隊吧!要殺我的人一大堆呢,還輪不到你呢!”頓時說得對方啞口無言,空氣凝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這位文化思想界的孤星,在蔣介石偏安一隅的孤島之上,在國民黨一黨獨裁的殘山剩水之中,身處亂世逆境,卻一生倨傲不遜、卓爾不群,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以道義為己任,保持高風(fēng)亮節(jié)、剛正不阿,警世撼世的吶喊足以流傳后世,震鑠天下!
吾愛李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