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燈夜下,清冷岑寂。我倚在窗前,試圖從蒼茫幽靜的夜色中找到一點光亮,星星點點的微光倒也不難捕捉,但微光那么孱弱、瘦削,如同那些零零碎碎的往事。
上五年級時一個周末,我和幾位好友一同去書店。一路上,我們的歡聲笑語四處蕩漾。突然,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踉蹌地向我們走來。路人都沉默不語,有的甚至視若未見。一個好友站了出來,向我們喊到:“我們來幫助那位老爺爺吧,我先出五角。”我們都激動了,紛紛掏錢。第一次遇到這樣的老人,第一次捐錢給別人,第一次捧著一顆赤誠的心給予他人溫暖,當老人捧著我們這群少不更事的孩子送給他的錢的時候,那眼里有溫暖也有感動。
那時我11歲,不知道什么是隱退,什么在身心里能消融退化,有的只是一顆充滿善意與真誠的心。
又一雙眼睛飄進腦海。眼睛的主人大概十一二歲,蓬頭垢面。瘦骨嶙峋,跪在那兒,癡呆地望著過往的行人,眼里盡是渴望的企盼。也許我該停下來給他一點錢;也許他是專門以可憐狀博取同情的小騙子。父母告訴我,有些孩子受人驅(qū)使專門這么干我懷疑了,伸進口袋的手又慢慢縮了回去。“可能他真的是一個小騙子”,我心里居然這樣想。我很矛盾,最后從他滿含深情與渴求的眼神中偷偷溜了出來,我不只是逃離了他的視線,更是逃離了自己的感情。
那一年我15歲,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我的熱情與奮進只寫在我的字典里,藏在那一頁,心里清楚,卻不愿翻出來給不懂的人看看。
夜很黑,很冷了,我突然打了個激靈,感覺到遠處的夜色襲來的寒氣。關了窗戶,依然很冷,冷得就如心,眼前又浮現(xiàn)出一幕幕畫面……
每到夏季,農(nóng)村都要走親戚、待客,熱鬧非凡。也就在這個時節(jié),雜耍的,說唱的,乞討的人從早到晚一個接一個去討錢。說唱,雜耍的人先是在門口表演一下糧足錢乏啊。討錢的人多了,給錢的人也就煩躁了。以至于只要見到討錢,雜耍的,不論是四肢殘缺還是身體硬朗的都開口責難或破口大罵了。
有一次,一個人高馬大,眉目端正的年輕人來討錢。大姑父瞅著那個人,沒好氣地說:“小伙子,看你年紀輕輕,身體也好,為啥不自食其力,自己賺錢,要錢難道比掙錢來的踏實嗎?”那個身強力壯的“乞丐”瞟了大姑父一眼,詭異地笑:“趕快給一點我就走了,我就只會討錢,咱掙不來錢。”最后大姑父實在受不了那個“乞丐”的厚顏,甩給他一點錢,讓他走了。
遇到更多乞討的人,也從同情、憐憫、援助變成懷疑、戒備。這些變化致使我時常提著一顆防備的心:他(她)真的有殘疾嗎?真的遭遇過悲慘的事情嗎?真的是逃難而至嗎?為什么有些人寧愿丟棄雙手而接受別人的施舍,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嗎?
很多事情在我心底慢慢堆積,突然有一天在心房的一隅,觸碰到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遺失了好多,丟掉了太多、太多的仁慈和友愛。
是自己最原始的善意在漸漸消退,還是這個環(huán)境,這個社會本身已缺少了信任和關愛?更可悲的是隱退的背后多了一層對窮困貧弱者的不屑。社會本不該有病態(tài),不該有骨質(zhì)疏松,更不該有隱退、藏匿。當“和諧”作為最流行的詞匯出現(xiàn)在大街小巷,灌輸于耳際腦海,我們該做些什么,該理解什么?
把善心拿出來曬曬太陽!當一顆心籠上了太陽的光輝,即使沾染了病菌也會被消滅,那么曾經(jīng)的隱退便會化作光芒劃亮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