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仔細觀察看中國地圖,就會發(fā)現關中平原位于中國現有版圖的中部,幾乎處于圓點上。因此測量中國大地坐標的原點就在這里,測量時間的原子鐘也在這里,這里是中國時間和空間的原始點。
關中平原四季分明,它有著春的嫵媚,夏的熱烈,秋的爽朗,冬的寒冷。無風災,無水患,風調雨順,物產豐富,這里歷來稱為天府之國。盡管這里水利資源相對較少,幾十年之中會有一次旱災,但是它依然無愧于天然糧倉之美譽。
位于關中平原東面的黃河,從內蒙古高原沖開戈壁沙漠一路南下,跌入壺口峽谷,繼續(xù)南去,在秦嶺山脈的阻擋下,屈服地拐了個九十度的彎,掉頭向東奔去。在黃河和秦嶺山匯合之處,形成了保衛(wèi)關中平原的重要關口——潼關天險。在這里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處的潼關,北臨黃河,南依秦嶺,西連華山,東接河南靈寶。雞鳴三省,關扼九州 ,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守住潼關就保衛(wèi)了長安城的平安。戰(zhàn)國末期,諸侯聯(lián)兵仰攻潼關,秦開關迎敵,九國之師望風逃遁。東漢末年,馬超韓遂十部皆反,屯兵潼關,曹操帥兵十萬出擊,與馬超夾關而戰(zhàn),馬超兵敗西逃。唐天寶十四年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的叛軍直抵潼關,唐玄宗昏庸,楊國忠不懂軍事,致使潼關失守。在近代八年抗戰(zhàn)期間,日本人占據了大半個中國,都未能越足潼關。
關中平原的南面是橫貫中國中部的秦嶺山脈,是保衛(wèi)關中平原南方的天然屏障。古時翻越秦嶺只有幾條順河而行的山路,異常險峻,有些是在山崖上鑿出的棧道,上是絕壁,下是深淵。詩仙李白就有“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感慨。漢初名將韓信,曾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妙計翻越了秦嶺。秦嶺山脈就像威猛的勇士,守衛(wèi)著關中平原的南方。
關中平原的西面是六盤山和秦嶺山交匯之地,那里盤踞著寶雞重鎮(zhèn),寶雞向南去的路上有晁峪的大散關,正西是拓石山,西北是關山,北面是隴縣,寶雞和隴縣天然如犄角之勢,共同守護著關中平原的西方。而寶雞又以炎帝的出生之地和周王朝、秦帝國的發(fā)祥地而著稱,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道。關中平原北部是黃土高原的臺地,繼續(xù)向北是戈壁沙漠。長久以來,北方的匈奴等少數游牧民族,屢犯中原,故歷代王朝都在北方的群山峻嶺上修筑長城,以阻擋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關中平原位于黃土高原南端的邊沿,是黃河的古河道,經渭河長年的沖刷,形成了富饒的平原。八條河流縱橫,滋潤著這片土地。這里物產極其豐富,是糧油的主產地。戰(zhàn)國時代,韓國畏懼秦國的強大,為了消耗秦國的人力和財力,派出水利專家鄭國助秦興修水利,在涇河與洛河之間修筑一條人工水渠,史稱“鄭國渠”,這條水渠秦國用了十年時間,投入人力不下百萬,使秦國在此期間無暇攻打韓國,韓人稱之為“疲秦計”。而韓國絕無料到,修成的鄭國渠全長三百里,灌溉面積號稱四萬頃,流域地區(qū)每年產出的糧食,可供一百萬軍隊一年的口糧。秦國更加強大富裕,最終將韓滅亡。
自中國的帝都東移(洛陽,開封,南京等),長安古城乃至關中平原,就從歷史的重要位置中下滑,從唐以后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里雖已失去漢唐時期的輝煌,但它所擁有的是沉積的歷史和無數個說不清的歷史迷團。
當你漫步在這里,會由衷的產生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敬重,你隨意撥開腳下的黃土,也許能發(fā)現秦磚漢瓦,也許能挖掘出西周的城郭和漢唐的陵墓。當二十一世紀的風吹動著三千年以前的歷史遺物,那些沉睡在豪華陪葬品供奉中的帝王們,企盼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保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奢糜的生活。孰不知他們的尸骨早以蕩然無存,只有那些殉葬品訴說著那個年代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下,據考證僅帝王的陵墓就有八十余座,王公貴族的墓地就不計其數了。在中國的地下,黃金儲藏量最多的是這里,因為是墓地藏金,僅其數量已很可觀,更不要說黃金制成的飾物和器物所具有的文物價值,所以這里的文物是無價的,這片土地是無價的,因為它富含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這里是盤古開天辟地的地方;這里是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這里是炎帝和黃帝共同抗擊赤尤的地方;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這里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地方;這里是漢武大帝稱雄天下的地方;這里是大唐天子接納外邦來朝的地方。這里有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的半坡遺址;這里有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這里有姜太公直鉤釣江山的釣魚臺;這里有褒姒一笑戲諸侯的驪山烽火;這里有震驚世界的秦陵兵馬俑陣;這里有李耳著書講經的樓觀臺;這里有法門寺舉世罕見的佛祖舍利;這里有碑林所藏隋末唐初十三經的石刻;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城墻;這里有西漢王朝鼎盛時期的漢武大帝墓;這里有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墓地的無字碑……。
在這片土地上產生過太多的第一,秦腔則是這無數第一中的一個,它當之無愧是中國戲劇的鼻祖,并覆蓋了陜,甘,寧,青,晉,豫,川等廣大地區(qū)。它以其原始,古樸,渾厚,高亢,委婉,細膩,蒼涼,豪放等諸多境界,征服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子民。
西安是歷史名城,上古時期就有十三個王朝在西安建都,前后長達一千一百多年。這里的名勝古跡隨處可見,而這些古跡,上上下下都重疊著重大的歷史事件。若想了解中國,看深圳是三十年,看北京是三百年,看西安則是三千年。
關中平原是古華夏文化的集中地,華夏的文明,是以關中平原為圓心向四方傳播,同時吸收各民族的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從而形成了綿延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民族文明。如今的考古發(fā)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僅有黃河文化,在遠古時期還存在著長江流域文化等,但是,其他地區(qū)的文化都如曇花一現,僅黃河文化一脈相承永久的流傳下來。因為它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還有接受外來文化的可溶性。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多少英雄豪杰指點江山,有多少帝王將相演繹了改朝換代的歷史,有多少文人騷客開創(chuàng)了文化的先河,有多少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奇跡。
關中平原是一本厚重的史書,當你翻開任何一頁,都會為祖先的創(chuàng)舉而驚嘆。走入關中平原猶如走入了歷史,溶入關中平原猶如溶入了歷史,你會在這歷史的長廊中留連忘返,你會在這燦爛的文明面前感受到歷史的悠長和人類的渺小。
面對茫茫蒼天,關中平原呈現著永恒的過去,面對現時的發(fā)展,關中平原向世人展示著它的魅力所在,面對未來的不定性,關中平原以它寬容博大的胸懷,發(fā)揚沉淀五千年的精華,展現出剛正純真渴求進取的本性,在未來華夏民族崛起興旺的大潮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