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問
我向終南行,山霧垂簾相迎。
石徑斜入云,松風(fēng)答我以清音。
“何以為詩?”我問嶙峋的崖,
崖上苔痕斑駁,刻滿未解的卦。
樵夫歇擔(dān)笑指:“看——
一斧劈開晨光,柴捆里跌出秦時(shí)的月。”
隱士煮茶不語,茶煙裊成篆,
寫“空山”二字,忽被飛鳥銜遠(yuǎn)。
(二)茶敘
茅舍三楹,
閑云野鶴暫棲息,泥爐中炭火熊熊。
以山泉水烹茶,輕霧繚繞如篆文飄逸,
一壺清茗,或淡雅或濃郁。
偶微風(fēng)吹過,
竊取茶香半縷,沉醉于南山之麓。
松針沙沙作響,似在嘲笑那陣風(fēng)
“不過是尋常終南佳釀,何至于此般陶醉。”
(三)水吟
七十二峪,是大地裂開的琴箱。
溪流試弦,先彈《詩經(jīng)》的蒹葭,
再撥李白的酒盞,醉倒的浪花,
至今在石上,留著唐韻的殘?jiān)?/p>
若掬一捧飲下,喉間便生蘭蕙,
舌底涌出王維的“清泉石上流”。
浣衣女子搗碎夕照,
棒槌起落,敲散一河星斗。
(四)云錄
山巔的云,是神仙廢棄的稿紙。
時(shí)而狂草雷雨,時(shí)而工筆描雪,
某頁被風(fēng)撕去,飄作長(zhǎng)安的告示——
“招隱士若干,懂松針與殘棋。”
我截住一片讀,墨跡未干:
“某年某月,韓愈在此失卻藍(lán)關(guān)詩。”
抬頭見群峰如筆,倒蘸天池,
正重寫“云橫秦嶺”的典故。
(五)人煙
瓦屋三間,系住晚鐘。
老嫗攤開曬秋的竹席,
辣椒紅如私印,玉米黃似腰牌,
“此乃山神的俸祿”,她笑數(shù)滄桑。
忽有少年騎車掠過,
車鈴搖醒睡著的山道。
書包里掉出試卷,風(fēng)搶著批改——
“地理題:終南的坐標(biāo)?
答:母親脊梁的弧度。”
(六)歸偈
下山時(shí),我衣袋漸重。
抖落:松子、斷碑拓片、
半聯(lián)“行到水窮處”……
而山門在身后合掌:
“施主,你帶走的,
不過是終南的標(biāo)點(di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