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的全稱為Public - Private - Partnership,是一種融資和項目管理的模式,也成為公私合營模式。它是政府與私人企業(yè)、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或服務,以特許權協(xié)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PPP是一種新的公共治理模式,通過在公共領域引入私人成本來彌補政府資源的不足,進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滿足公眾對公共資源的需求。PPP模式將市場機制引進了基礎設施的投融資中,對政府來說,在PPP項目中的投入要小于傳統(tǒng)方式的投入,兩者之間的差值是政府采用PPP方式的收益。
PPP 管理模式的運行具有三個重要特征:伙伴關系、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
一是伙伴關系是 PPP 的首要特征,它強調(diào)各個參與方平等協(xié)商的關系和機制,這是PPP項目的基礎所在;锇殛P系必須遵從法治環(huán)境下的“契約精神”,建立具有法律意義的契約伙伴關系,即政府和非政府的市場主體以平等民事主體的身份協(xié)商訂立法律協(xié)議,雙方的履約責任和權益受到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確認和保護。二是利益共享。PPP 項目一般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壟斷性(特許經(jīng)營特征)。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即政府和社會資本間共享項目所帶來利潤的分配機制是PPP項目的第二個基本特征。三是風險分擔。 伙伴關系不僅意味著利益共享,還意味著風險分擔。PPP 模式中合作雙方的風險分擔更多是考慮雙方風險的最優(yōu)應對、最佳分擔, 盡可能做到每一種風險都能由最善于應對該風險的合作方承擔, 進而達到項目整體風險的最小化。
PPP模式可以消除費用的超支,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工程造價,能夠消除項目完工風險和資金風險。除此之外,PPP模式還促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利用私營部門來提供資產(chǎn)和服務能為政府部門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能,促進了投融資體制改革。同時,私營部門參與項目還能推動在項目設計、施工、設施管理過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辦事效率,傳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經(jīng)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