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戲劇《李爾王》第一幕第四場中,弄人(Fool)有這么一首打油詩:
“Fools had ne'er less wit in a year;
For wise men are grown foppish,
They know not how their wits to wear,
Their manners are so apish.”
方平先生的翻譯為:
“這年頭傻子最不受歡迎---
聰明朋友全都變了蠢人;
有了頭腦不知該怎么用,
一舉一動活像只猢猻。”
其中“apish”方平先生采用直譯法翻譯為“像只猢猻”。Apish在牛津字典中的解釋是“foolish”,在韋氏字典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extremely silly or affected”(指極其愚蠢做作),一個是“given to slavish imitation”(指卑躬屈膝的模仿)。在莎士比亞Richard III (《理查三世》)第一幕第三場中GLOUCESTER說
Because I cannot flatter and speak fair,
Smile in men's faces, smooth, deceive and cog,
Duck with French nods and apish courtesy,
I must be held a rancorous enemy.
在這段話中apish的意思也是imitative。
在漢語中,“猢猻”泛指靈長類動物。在《西游記》中,牛魔王、八戒曾多次稱孫悟空為猢猻。關于猢猻的典故主要有“樹倒猢猻散”和“猢猻入布袋”。前者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倒臺,依附他的人便紛紛散伙,后者形容行動受到約束。漢語中還用“小猢猻”表示年輕男子,有時用作詈詞。例如《水滸傳》第二四回:“婆子便罵道:‘你那小猢猻,理會得什么?’”《水滸傳》第二四回:“ 鄆哥 道:‘我是小猢猻,你是馬泊六!’”。蘇州本土知名作家王夢沂研究蘇州話中關于“猢猻”的俗語。比如蘇州人對家中的男性大人、淘氣男孩,經常分別會稱作“老猢猻”、“小猢猻”,其實這并不是嫌鄙討厭的顯露,而是一種親切的表示。 “猢猻扒肚腸”指那些愛折騰的人,總喜歡像個猢猻一般忙個不歇。“猢猻出把戲”指小孩子愛表現(xiàn)、舉止夸張、瘋狂搞笑。對于一些守不住家產或是手上留不住好東西的人,蘇州話稱其是“猢猻勿該寶”。
總之,“猢猻”在漢語中與人有親近之感,沒有“愚蠢做作”或“卑躬屈膝模仿”的聯(lián)想意義。翻譯為“像只猢猻”對于中國讀者來說,一般不會理解為原文的意義。朱生豪先生、梁實秋、卞之琳分別翻譯為“只會跟著人依樣葫蘆”、“ 舉動是如此裝腔作調”、“手底下凈干的傻事”都比較符合原文apish的意思。
基礎部 毋婀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