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国产视频,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18禁起污无遮挡无码免费网站,亚洲激情免费在线观看

  大校網(wǎng)站 中國散文網(wǎng) 聯(lián)系我們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紫香槐下 > 小說 故事 寓言

黃河兒女的真情

高尚忠

 




特殊嫁妝


   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到了寧夏川,灣出了河東鄂爾多斯臺地西南邊緣的一個小村莊,叫做施家臺子。
   提起施家臺子,在寧夏可出了名。因為,從這里走出了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她就是榮獲第六屆全國孝老愛親模范稱號的白琴。
   20歲那一年,白琴給自己定下了一份特殊的嫁妝。為啥特殊呢?因為,這份嫁妝讓十里八鄉(xiāng)有意的小伙子們紛紛退卻,沒有一個人敢上門提親。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白琴,1976年,出生于平羅縣陶樂鎮(zhèn)施家臺子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6歲那年,她的父親患病精神失常。10歲時,母親實在是忍受不了生活的艱辛,提出離婚,要求帶走年幼的白琴。在選擇留下跟隨爺爺、奶奶、父親或者同母親尋求新的生活時,白琴流下了心酸的淚水。她哽咽著對母親說:“我要是跟隨你走了,年老的爺爺奶奶和患病的爸爸就沒人照顧了。”母親聽罷,痛哭失聲,離家而去。
   從此,白琴用幼小的肩膀,幫助爺爺奶奶扛起了家庭的重擔。雖然爺爺奶奶起早貪黑,辛勤勞動,省吃儉用,但是,為了給父親治病、供自己上學,家里的日子非常貧苦,經(jīng)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欠了不少的外債。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同學放學玩耍時,白琴卻提著筐子挖野菜喂豬,撿柴火燒飯。別人背著買來的新書包,她背著的是奶奶縫滿補丁的舊書包。
   初中畢業(yè)那一年,學業(yè)優(yōu)良的白琴本來有機會考上省城的師范學院,但看著日漸年邁的爺爺奶奶,不忍心再讓老人承擔家庭的重擔,她主動放棄了求學,開始獨自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在家里她給父親喂飯、喂藥,照顧爺爺奶奶的起居飲食,在田地里春種夏收,除草施肥,把家里家外打理的井井有條。不到20歲的白琴干起農活也樣樣在行,地里的莊稼長得不比別人家的差。父親患病愛發(fā)脾氣,她沒有怨言,細心照料。奶奶腸胃不好,白琴自己吃高粱米、玉米面,把珍貴的小米節(jié)省下給奶奶吃,村里人都夸她是個能干又孝順的好閨女。
   白琴的孝順善良和勤勞樸實讓鄉(xiāng)親四鄰無不夸贊,但家庭的現(xiàn)實困難卻成了她談婚論嫁時的沉重負擔。“我嫁人沒別的條件,只要能和我一起奉養(yǎng)爺爺奶奶就行。”20歲那年,白琴給自己定下了一份特殊的“嫁妝”,這讓不少有意的人家退卻了。奶奶經(jīng)常嘆息說:“等你嫁出去了,我們也就放心了”。白琴總是堅定地說:“奶奶,放心吧!嫁人我也要帶著您和爺爺,你們就是我的陪嫁,不是有那么一句話么,你把我養(yǎng)大,我陪你變老,你們對我有養(yǎng)育之恩,我奉養(yǎng)你們是天經(jīng)地義的。如果沒有人接受我的陪嫁,我就一輩子不嫁人了。”
   就在這一年,愛慕白琴已久的同村小伙子呼天堂托人向她求婚,并真誠的接受了白琴那份特殊的嫁妝。結婚的當天,白琴帶著爺爺奶奶走進了新家,在鄉(xiāng)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晚,一家人一塊吃第一頓團圓飯時,白琴卻在飯桌上哭了起來,丈夫和公公再三追問緣由,白琴哽咽著說:“以后讓我當牛做馬都可以,只希望你們能容得下我爺爺奶奶。”公公安慰白琴說:“孩子,過去我也是逃荒到這里的,啥苦都吃過,你放心,有我們一口吃的,就有你爺爺奶奶一口吃的。”白琴對公公的一番話十分感激。從此,每天天還沒亮,白琴就起床,準備一家人的早飯,照顧爺爺奶奶、公公和年幼孩子的衣食起居,然后再把飯菜送給獨居的父親。樸實善良的呼天堂和白琴相敬如賓,共同養(yǎng)雞喂豬,辛勤勞動。一家人也把白琴的爺爺奶奶當成自己的親人,精心照顧。
20年來,白琴家的生活逐漸寬裕,父親的病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也漸漸好轉,兩個女兒也已長大成人。如今,白琴的婆婆和爺爺相繼安詳離世,公公和奶奶雖然年事已高,身體卻很健康,一家人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2017年,白琴入選“寧夏好人”,榮獲寧夏“百孝之星”“第六屆全國孝老愛親模范”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2018年被評為“自治區(qū)60年感動寧夏人物”。


 
愛的奉獻


   丁麗萍,女,回族,中共黨員,寧夏平羅縣人。1958年出生,1985年參加工作,平羅縣民政局老年服務中心主任。
1985年,平羅縣高莊鄉(xiāng)敬老院剛建成時,丁麗萍便主動加入擔任護理員。多年來,不管老人脾氣不好還是邋遢得生活無法自理,丁麗萍都用真情盡心照顧每一位老人。無論誰生病,丁麗萍都跑前跑后,精心照顧。她細心地為老人們做飯、洗衣,操心著老人們的生活,關心著老人們的健康,與五保老人結下了濃濃的親情。丁麗萍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教育孩子,但她的大部分時間卻是與老人們共同度過的。她是回族人,而敬老院里的老人有回族,也有漢族,她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按照不同民族的生活和風俗習慣,細致入微地照顧著每位老人的飲食起居,盡心盡力地做好服務工作,直到老人過世。
   1998年冬天,敬老院里一位姓孔的老人吃不下飯,丁麗萍特意上街買了羊油炒油茶,讓老人喝油茶補身子,還陪老人到醫(yī)院檢查治療。在丁麗萍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很快恢復了健康。馮玉琴老人患腦梗,生活不能自理,有時候情緒非常激動,丁麗萍給她端吃端喝,和她溝通,不定期給她按摩、捶背。通過一段時間的照料,老人不僅不再哭鬧,還告別了雙拐。
   對敬老院病故的老人,丁麗萍會依據(jù)各自民族習俗為他們操辦后事。曾有一位姓駱的老人臥病在床整整一年,丁麗萍每天按時給老人請醫(yī)輸液、喂吃喂喝、端屎端尿、拆洗褥子、擦洗身體等,老人逢人就說:“碰上小丁是我今生今世修來的好福氣。”一年后,老人含笑離開了人世。
   2003年,丁麗萍調到縣老年服務中心工作。她一如既往地視這里的老人們?yōu)橛H人,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生活愉快。有一名老人因腦梗塞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情緒有時處于失控狀態(tài)。丁麗萍耐心地與她溝通,給她做按摩,像親生女兒一樣對她體貼入微。對老人們尊重、關心和無怨無悔的服務,待老人們如同親生父母的思想境界和美好心靈,受到了老年服務中心各位老人的喜愛,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尊敬和贊譽。
   丁麗萍到了退休年齡,老人們拉著丁麗萍的手,舍不得讓她走,她也不忍心離開,便返聘繼續(xù)工作了三年。后來,上了年紀的丁麗萍自身也出現(xiàn)了心腦供血不足、腿部疼痛等疾病,這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32年的工作崗位。退休后,丁麗萍只要有時間就會回到敬老院里看望老人,她把敬老院當成了自己的家,把這里的老人當成了自己的家人。“丁主任把老人當自己的親爹娘對待,再臟再苦的活兒她從不推脫。丁主任退休后老人們總是念叨她,有時候不小心會把我們的名字叫成她的。”敬老院的同事馬玉花說,丁麗萍對老人的耐心和愛心深深打動著她們每一個人。
   1997年她被民政部、勞動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lián)、中國老齡協(xié)會評為“全國敬老好兒女金榜獎”,2000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和“自治區(qū)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06年獲得“全國孝親敬老楷模提名獎”、民政部“孺子牛獎”。2018年被評為“自治區(qū)60年感動寧夏人物”。



綠色之夢  


2009年,地處黃河東岸的寧夏平羅縣陶樂鎮(zhèn)廟廟湖村出了一件奇聞大事,按當?shù)乩习傩盏恼f法是:有個姓王的“老傻子”,錢多了燒的,跑到沙漠里種樹,開著奔馳放羊。說破天你可能也不相信,但還就真發(fā)生了這么一檔子事情。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恒興,是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qū)紅果子鎮(zhèn)下營子村人,今年82歲高齡,一米八的個頭,慈顏善笑。他帶著畢生經(jīng)營煤炭生意積累下的財富,住進了廟廟湖毛烏素沙漠里,要投資種樹治理沙漠。當時,王恒興的行為在平羅縣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議論,甚至有人干脆給他起個外號叫“王傻子”。
   上世紀90年代,靠在寧蒙邊界做煤炭生意和房地產(chǎn)發(fā)家致富的王恒興是眾人口中的“煤老板”。他帶領5個子女在商海打拼近20年,打造出了資產(chǎn)數(shù)億元的家族企業(yè)。
   長期以來,毛烏素沙漠南部的風沙嚴重危害著當?shù)厝藗兊纳a(chǎn)生活。72歲這一年,王恒興宣布“退休”,一門心思要去毛烏素沙漠南邊的廟廟湖種樹治沙,改善生態(tài)。 兒子王進怎么也沒想到,給退休的父親買來“游山玩水”的“大奔”,被父親王恒興開進了沙丘綿延、寸草不生的沙漠深處,干起了修路、挖渠、種樹、放羊的活計,一待就是10年……更想不通王恒興為啥放著清福不享,跑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活罪。可王恒興說的卻是這樣一句話:“很多人問我到底圖個啥,其實我就是向大地‘還賬’來了。我搞煤炭生意賺了錢,可我也見過開采煤礦把山翻得不成樣子,空氣污染,環(huán)境千瘡百孔。當年靠挖地下的資源起家,現(xiàn)在是該回報、反哺大地的時候了。”于是,從2007年起,他就帶領工人們一頭扎進了沙漠。茫茫沙海中沒路、沒電、沒水,只有兩個破舊的蒙古包。王恒興和工人白天平整沙地、修路挖渠、鋪管引水,晚上累了就睡在蒙古包里;哪炝植皇羌菀椎氖,前一天下午種的樹,睡一晚上起來就沒了,高處的被風連根拔起,低處的被黃沙掩埋。早上從蒙古包里醒來,發(fā)現(xiàn)一寸厚的沙土蓋在被子上。不用清水漱幾遍嘴,牙磣得都沒法吃飯。
    有一年開春,連續(xù)幾十天沒下雨,樹木剛長出的葉子都枯黃了。熬到了夏天,熱浪滾滾的沙漠里,樹葉卷曲打蔫,眼看著就活不成了。王恒興急得上火,向當?shù)剞r民苦苦相求,買來一些引黃灌溉用水,才救活了那些樹木。“外人不理解,以為我種樹掙了多少錢,有人嘲諷有人嫉妒,還有人打電話恐嚇勒索。有時看著種了幾遍都活不下來的樹,壓力太大了,也不敢當著家人的面表現(xiàn)出來。”王恒興回憶說,背地里,他一個人也偷偷哭過好幾回。在反復摸索中,王恒興也總結出了沙漠種樹的經(jīng)驗:上機器、打深坑、扎根深;鋪管線、上滴灌、巧用水。今天景區(qū)里碗口粗的樹木,有些是種了四五遍才活下來的。 10年間,他向沙漠里“埋”進2.6億元,種出一片1.2萬畝的綠洲。終于,治沙造林4300畝,栽植各類喬木380萬株,灌木600萬株,并逐漸發(fā)展為生態(tài)旅游區(qū)。現(xiàn)在,廟廟湖除了造林,還興建了旅游景觀、農家樂項目,辦起了生態(tài)種植和特色養(yǎng)殖。如今,平羅縣廟廟湖萬畝生態(tài)園,山花爛漫,綠意盎然,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景區(qū)。2015年,被國家農業(yè)部評為“全國休閑農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五星級旅游企業(yè)”、“全國休閑農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終于,治沙種綠圓了老人心里的綠色夢。
     荒漠造林,王恒興找到了經(jīng)驗;教育子女,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念。“我沒給孩子們留多少錢,錢多了他們就出去胡作非為了。孩子不能那么慣著,得讓他們學會擔當,自力更生。”時至今日,王恒興還是時常告誡子女勿忘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教育下一代的責任。“父親用十年堅守換來的這片綠色,是在向社會傳遞一種正能量和責任觀。”王進說,如今這片綠色與父親的生命連在一起,誰都不敢打他樹的主意。有件事讓王進至今記憶猶新。隨著景區(qū)日漸成熟,亟須建一個游客服務中心,原來的規(guī)劃選址處有幾百棵樹需要砍掉。王恒興聽說后大發(fā)雷霆,告訴兒子誰敢動樹就跟誰拼命。王進只能將投資60多萬新建的一處廣場拆掉,重新規(guī)劃建設。
   今年以來,深感身體每況愈下的王恒興兩次找兒子王進談話,讓他回來接班。“這可是個苦差事啊,我一個干工業(yè)的對林業(yè)一竅不通,這要是管不好咋給父親、給社會交代?!”王進十分猶豫。最終,他被父親“求助”的眼神和執(zhí)著所打動,接過管護1.2萬畝沙海綠洲的責任。
黃沙無語,綠洲為證,言傳身教,樹木樹人。舍下榮華富貴,古稀之年治沙造林、回報社會,王恒興想給“煤老板”們做個榜樣;經(jīng)營景區(qū),讓周邊的貧困移民前來打工,帶領他們脫貧致富,王恒興從被人嘲諷的“王老傻子”變成人人尊敬的“王老爺子”。王恒興也先后獲得了“全國林業(yè)勞動模范”“全國生態(tài)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感動寧夏人物”“最美石嘴山人”等榮譽稱號。由他帶頭組建的治沙團隊被評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


通訊地址:寧夏平羅縣親水大道10號     聯(lián)系電話:13995464555
作者高尚忠,1964年生,寧夏平羅縣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寧夏作家協(xié)會會員、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石嘴山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平羅縣文聯(lián)副主席兼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作品獲寧夏第5、6、7屆文學藝術獎,散文作品《天堂的模樣》獲2022年《中國散文網(wǎng)》征文二等獎,公開出版故事作品集《大槐樹下的人》。
 
最后更新
熱門點擊
  1. 姨太太之戰(zhàn)
  2. 照 片
  3. 避難余店路
  4. 白面饃發(fā)作啦
  5. 血戰(zhàn)白巖河
  6. 好先生
  7. 劉仙兒
  8. 老 林
  9. 李翠花的尷尬
  10. 林濤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