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暑假,我們學校組織我們赴外縣去查體。
午間得暇,我便找到縣城的新華書店去蹭書。我的積習,每到一地,必覓書店。不過,因近年來書價節(jié)節(jié)攀升,我進書店,翻閱的多,購買的少。小縣城的這家書店,頗為安靜,夏日的午間則更靜。店員們踞于柜臺內,無精打采的,昏昏欲睡。
書店內,書架林立,我于書架的深處,專注的看書。
忽然間,聽得門口傳來尖利的喝斥聲:“把書拿出來,這兒有防盜設置,你以為可以偷書嗎?”接著是短暫的靜默。
店員的聲音又起:“偷的是學習資料,你還是學生呢,在學校老師教你偷盜嗎?”接著還是靜默。
“這本書28塊錢,掏錢買了書再走。”
“我身上只有10塊錢。”一個男孩的聲音,低地的,怯怯的。
“我們不管,錢不夠,就甭想走。”
此后,又是靜默,長時間的靜默。
聽說是學生,我這作老師的就有些心動。何況,這孩子偷的是學習資料,一定是一個好學的孩子;能夠冒著遭受羞辱的風險來偷學習資料,一定是一個貧寒家庭的好學的孩子。
我想象得到,孩子在他人的斥責聲中的難堪,在他人的刀劍一般的目光之下的窘迫。我想,我是不是該去幫幫他將書款湊足呢?但轉念又想,我如果就這么去給他解圍,讓他輕易得到書,會不會助長了他的“偷”的行為呢?我很矛盾。
后來,我拿定主意:再等一會兒,萬一孩子被扣著不能走,我再過去給他解圍。我要在幫助他的同時,也給予他應有的勸誡。
于是,我繼續(xù)在書架深處看書。
而門口,一直是靜默的。
這長久的靜默,讓我不能安心,我向門口逡巡。我盡量的顯得自然一些,以免讓孩子以為我是過來看熱鬧的。
磨蹭到門口的時候,我看到店員們踞于柜臺內,無精打采的,昏昏欲睡。門口,并不見盜書少年的身影。不知什么時候,他已經走了。
我離開書店,感到悵然若失。
這事過去五六年了,那盜書少年應該已經二十出頭了吧。他后來的生活怎么樣呢?該不會因為家境貧寒而輟學吧?如果沒能繼續(xù)學業(yè),不知心中是否長存著荒涼的讀書夢?
我常常想起那盜書的少年,每當想起,心頭總會涌起陣陣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