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過泗河大橋,456國道右拐,多橋鎮(zhèn)就到了。鎮(zhèn)政府駐地在泗河岸邊,無數(shù)支流匯聚泗河,河多橋自然多,鎮(zhèn)政府為中心,通往各村的路上至少有一座石橋,這也是石橋鎮(zhèn)的一大特點,多橋鎮(zhèn)名字便由此而得。整個鎮(zhèn)子到處都是“小橋流水人家”,卻不見“古道西風瘦馬”,多的是魚蝦滿塘,鵝鴨成群,蓮葉接天。
就是這樣一個美如仙境的鄉(xiāng)鎮(zhèn),最近卻讓田書記犯了愁,這也是讓所有村鎮(zhèn)領(lǐng)導都頭疼的老大難問題——秸稈的事。
多橋鎮(zhèn)地處平原,土地肥沃,農(nóng)民大都種植小麥和玉米,國道從鎮(zhèn)旁通過,麥季和秋季秸稈的禁與燒,成了全鎮(zhèn)的突出問題。麥收過后,地里又堆滿了麥秸,村民與巡查員捉迷藏的游 戲又開始了,一場大戰(zhàn)拉開了序幕。
農(nóng)民為了種地省事,總是一早一晚偷著摸著把田里的秸稈燒掉,一是污染了空氣,遮蔽了視線,造成國道上車毀人亡的慘劇多發(fā);二是一家放火,秸稈相連,火燒連營,把別人家早出的玉米苗燒死;三是土地斑結(jié),影響作物生長。因此,由田書記任組長,鎮(zhèn)環(huán)保站干部牛長耕任副組長的“禁燒辦”應運而生。
“禁燒辦”召開一系列會議,與各村支部合作,組織人馬掛條幅、寫標語、廣播宣傳、發(fā)放傳單。由鎮(zhèn)里出資,聘請巡查員,每人每月兩千元,每組四人,四人一車,分片包干,黑白巡查,發(fā)現(xiàn)焚燒者,罰款一千元。
盡管做了大量努力,罰了十幾個焚燒者,起到了很好的成效,但仍有不少村民鋌而走險,與巡查員捉迷藏,你前腳走,他后腳燒,點著就跑,防不勝防。
田書記是今年春天調(diào)到多橋鎮(zhèn)任書記的,他說話斬釘截鐵,辦事雷厲風行,還從沒有難著他的事。他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決定對每個巡查員、各村的干部加大責任,哪村有焚燒現(xiàn)象,先罰包片的巡查員和村干部。
村干部知道田書記動了真格的,整天在喇叭上喊個不停,村民們也不敢再燒,都把秸稈拉到地頭,等待觀望,唯有老鬼挨罰千元,還嬉皮笑臉,胸有成竹似的。
(二)
老鬼并不老,是個短小精悍的中年漢子,辦事精明,從不吃虧,眼珠一轉(zhuǎn)一個心眼,眼皮一眨一個主意,所以都叫他“老鬼”。
那天傍晚,他帶著火機,騎著電動車,像做賊似的來到自家地頭,把干透的一堆堆麥秸,用火機點著。剎那間,一條條火龍躥騰跳躍,一道道濃煙升入空中,到處彌漫著嗆人的煙味。
老鬼心里有點慌亂,騎上電動車剛要跑,一輛面包車來到了地頭,一個急剎車,從車上跑下來兩個巡查員,一把將他抓住,大喝一聲:“別想跑,我們是‘禁燒辦’的,快上車,去鎮(zhèn)里接受處理。”
說話間,從車上又下來兩個人,拿著鐵锨、掃帚,向火堆跑去,撲的撲,用土蓋的蓋,不一會就把火撲滅了。
活該老鬼倒霉,被抓了現(xiàn)行,連夜帶到鎮(zhèn)上,拍了照片,摁了手印,認了錯誤,直到半夜,妻子交上了千元罰款,他才回到了家。
他不服氣,這么多人都燒,為什么逮住了我,他充滿了怨恨,決心要報復,要反擊,他在心里說:君子報仇,十天不遲。
這天中午,田書記帶著副組長牛長耕和另外兩名巡查員,各騎一輛電動車,帶著草帽,巡查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全鎮(zhèn)兩百平方公里的面積,一天就能巡查一遍,他覺得這樣巡查效果最好,目標小,不引人注意,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聽到村民的心里話。
太陽當空,又悶又熱,田野里沒有一人。鄉(xiāng)路兩邊,麥茬地里早種的玉米已經(jīng)拱出地皮,有的地頭上堆著小山似的秸稈,有的堆在了溝渠里,不時還有焚燒過的地片黑乎乎的,風一吹,黑灰像蝴蝶一樣亂飛亂舞。
田書記邊騎邊看,心里像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他在想:教育與懲罰相結(jié)合,疏與堵相結(jié)合,只堵不疏,堤會決口。秸稈的事也是一樣,禁與燒這對矛盾如何解決,一定會有更好的辦法。
越過一座小橋,來到了胡家村地段,騎在前面的田書記,抬頭向左前方的遠處一看,驚叫道:“不好,前邊麥田里著火了”。
幾個人向田書記手指的方向看去,大約前方五百米處,火苗騰空,煙塵滾滾,遮天蔽日,熱風吹來了嗆人的焦糊味。
四個人都驚呆了,田書記忙掏出手機,囑咐三人給附近村支部書記打電話,自己忙打119報警,打著電話,向著火點急駛。
十分鐘不到,附近村民來了一百多人,有的拿著镢锨,有的拿著桶盆,有的拉著抽水機,在田書記的指揮下,科學滅火。萬幸的是,離著火點二百米處有一個魚塘,幾臺抽水機在塘邊一字擺開,大家以極快的速度,各自接通二百米塑料水管,幾乎同時上水,每個管頭由二個青壯年抱著向火點噴水,后有幾個人忽左忽右地調(diào)節(jié)水管。
噴水點離著火點還有十多米,前面像一道百米長的火墻,熱氣逼人,喘氣困難,不敢再向前。田書記與他們站在一起,沉著指揮,果斷決策,隨機應變。先讓他們每人頭頂濕衣服,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圍著火點,用水濕出一道十米寬的隔離帶。
田書記讓牛長耕和巡查員負責其他幾個方向,他邊跑邊指揮,百多人的救火大軍把著火點圍了起來,提桶的、端盆的、用土壓火的,各種方法都用上了,不到半個小時,火勢基本得到了控制。
這時,兩輛消防車也火速趕到,開進麥田,近距離滅火,不到十分鐘,一場大火終于撲滅了。
人們松了一口氣,消防人員說:“田書記帶領(lǐng)村民第一時間及時滅火,贏得了主動權(quán),不然,在這樣的干旱天氣,村村麥田秸稈連成一片,后果不堪設想啊!
經(jīng)過初步統(tǒng)計,著火面積近百畝,有兩戶二十畝剛出土的玉米苗燒死了,兩家的女主人跪在燒焦的地里大放悲聲。
大火雖然撲滅了,但人人心里并不輕松,田書記看著灰頭土臉的村民說:“大家受累了,都回家休息吧!”
人們看著站在地頭的田書記跑掉了鞋子,赤著雙腳,腳脖和腳面上,被麥秸扎的血淋淋的,全身衣服又濕又臟,滿臉黑灰,草帽也不知丟哪里去了。大家都動了感情,這是真正的好書記啊!這是咱農(nóng)民的貼心人啊!貼心人就應該說貼心話,大家都不回家,反而圍住了田書記。
有的說:“田書記,俺都知道禁燒秸稈是為大伙好,可沒地方擱放,家家燒煤氣,又不用柴草,都堆放在地頭,溝渠,雨季影響排水,也不是辦法啊!”
有的說:“秸稈還田也是好事,可太多太厚,翻到地里消化不了,當年不腐不爛,影響出苗,還生蟲子,怎么辦呀?”
有的說:“我們大家要對得起田書記,相互監(jiān)督,看見誰再放火,就叫派出所處罰他。”
老鬼最后說:“也許是有人丟的煙頭引起了大火,也許是故意放火,可十幾家的地,不知火源在哪里,沒法調(diào)查呀!”
田書記聽著七言八語,陷入了沉思,最后下了決心似的保證說:“大家說的這些掏心話,都是實際情況,鎮(zhèn)政府想辦法解決,給我三個月時間,在秋季收玉米前,一定解決這個難題,解決不了我不姓田”。田書記使勁拍了下大腿,大家高興地鼓起了掌。
(三)
九月金秋的田野和鄉(xiāng)村,一片豐收、繁忙、熱鬧的景象。你看:鎮(zhèn)農(nóng)機公司的大型收割機在熟透的玉米地里歡叫,棒槌似的玉米掙脫了秸稈的懷抱,成群結(jié)隊地跑進儲存箱,被主人一車車拉回家里,扒掉衣服,露出黃燦燦的身段,有的曬在了場院里,平房上;有的辮成了串,掛在了墻頂上、樹杈上、木桿上。
收完玉米的田地里,到處是人,有的在收拾秸稈;有的在撒肥料耕地;有的在撿拾落下的玉米。匆匆忙忙,各干各的,誰也沒工夫扯閑片,啦大呱了。
胡家村的老鬼戴草帽,光脊梁,肩搭手巾,手持鐵耙,正在地里摟著一堆堆粉碎后干透的玉米秸稈。摟好后,用杈子裝到手扶拖拉機上,把后斗裝得像小山一樣高,用繩子捆緊,向地頭的公路開去。
日頭三桿子高了,老鬼又渴又餓又累,但他不能在地頭停車休息,他要趕緊把秸稈拉到回收廠去,爭取中午下班前再賣一車。順利的話,下午還能賣兩車,每車一千多斤,每斤一角錢,四車就是四百多元。
他今年種了十畝玉米,光秸稈就能賣一千多元,賣完自己的,再拉鄰居的。青壯年都打工去了,拉鄰居的不要錢,自己掙個力氣錢,鄰居也不耽誤種地,是兩全其美的事。老鬼想著,會心地笑了,他擦了把汗,忘記了疲勞,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絲絲的,掛了個擋,加快了車速。
老鬼把第一車秸稈拉到回收廠時,竟是第一車,保衛(wèi)人員讓他在門口排隊。今天是回收廠開業(yè)的日子,大門兩邊紅燈高掛,彩旗飄飄,跨門的橫幅上寫著:歡迎各位領(lǐng)導蒞臨指導、各村村民前來供貨。大門里邊,辦公樓前,坐北朝南安放著兩排桌椅,椅子上已坐滿了人。田書記位居正中,他是來剪彩的,老鬼認得他。桌椅前面,近百名職工身穿工作服,坐在幾排連椅上,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老鬼也大都認識。
一陣鞭炮響過,廠領(lǐng)導講話,之后是田書記剪彩,之后是開磅營業(yè)。這時,老鬼后邊已排起了車的長龍,人人笑逐顏開,個個心花怒放。他們年年犯愁的“秸稈難”得到了解決,還能增加不少收入,心里能不高興嗎?他們知道,回收廠的建成,田書記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
那次滅火后,田書記召開了巡查員和各村支部書記會議,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此后,全鎮(zhèn)麥田無一處再著火。
田書記放下心來,他與牛長耕騎著電動車,跑遍了全鎮(zhèn)的土地,掌握了全鎮(zhèn)的秸稈數(shù)量,一個思考很久的想法在心中形成:由鎮(zhèn)政府牽頭,引進一家生物質(zhì)能源企業(yè),以秸稈為原料生產(chǎn)清潔能源;鎮(zhèn)里成立大型農(nóng)業(yè)合作社,購進各種農(nóng)機,實現(xiàn)播種、施藥、收割、糧食加工一條龍服務;在泗河岸邊的荒灘上,建一處萬噸秸稈回收廠,向飼料廠、造紙廠、秸稈煤塊生產(chǎn)點提供原料,即安排了就業(yè)人員,村民賣秸稈又增加了收入,鎮(zhèn)里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緊張的干群關(guān)系變?yōu)槿谇⒌聂~水關(guān)系,三全齊美的好事,何樂不為呀。另外,鼓勵農(nóng)民多養(yǎng)牛羊,加快土地流轉(zhuǎn),外出務工人員沒有了后顧之憂,承包土地的“地主”有了用武之地,更適合機械化作業(yè),多管齊下,前景美好。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田書記說到做到,成立了農(nóng)業(yè)合作社,引進的一家“秸稈再利用能源公司”投入生產(chǎn)、“萬噸秸稈回收廠”開業(yè)收貨。通往兩個廠子的路上,各種各樣拉著秸稈的車輛成排成隊,人們像趕集一樣熱鬧,像過年一樣高興。
“老鬼”不愧叫老鬼,他自己的秸稈兩天就賣了一千多元,小手扶換成了拖拉機,又忙著拉鄰居的秸稈,十天時間就掙了七千多元,他越干越有勁,成了名副其實的販運秸稈專業(yè)戶,一月下來,兩萬多元就像長了腿一樣,輕而易舉地跑進了老鬼的腰包。
掙了這么多錢,老鬼夜里卻越來越睡不著覺了,他一支接一支地吸煙,一杯接一杯地喝著濃茶,偶爾打個盹,也被噩夢驚醒。他心里有一種東西像毒蛇一樣盤著他,盤的他喘不上氣來,盤的他心疼。他覺得心橋斷了,堵塞了他的心路,他覺得對不起很多人,特別對不起田書記,他要把自己的心橋搭通,把憋在心里的話,藏在心里的秘密全部吐出來。
終于熬到了天亮,老鬼洗了把臉,看了正在熟睡的妻子一眼,把半截香煙狠狠地扔在地上,騎上電動車,跨過村頭的石橋,毅然決然地向派出所騎去。
字數(shù):4185字
姓名:翟勝成
電話:15854740024
郵箱:15854740024@163.com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楊柳鎮(zhèn)利豐食品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 《作品》雜志特邀評刊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山東分會會員,山東省第二屆作家班學員,山東農(nóng)村優(yōu)秀文化人才,2017年《小說選刊》第二季“邀您寫稿簽”活動中獲銀獎,在“雨花”等全國報刊發(fā)表小說四十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