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一詞出現(xiàn)于近代西學東漸之時。清末,林則徐、魏源等第一批有志之士放眼看世界,主張“師夷長技以治夷”,西方的科技、政治、文化等思想紛紛擁入中國大地,即“西學東漸”。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統(tǒng)稱為“國學”。
而在當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國內(nèi)掀起了一股大范圍的“國學”熱;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的影響日漸提高,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著漢服,復古禮”的活動屢見不鮮。但是,表面上的包裝宣傳并非普及“國學”的有效渠道,而且許多人并不清楚“國學”的真正內(nèi)涵。
“國學”,顧明思義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倫理道德等諸方面之總學。
“國學”更多的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集合中華數(shù)千年文明風華之大藏。在復興“國學”之時,需注重多角度的深入思考,而絕非膚淺地標榜“國學”。面對“國學”的傳播與復興,我認為并不該簡單地推行“著漢服,復古禮”,簡單的方法并非行而有效的方法。過多地“復古”,會使更多的人對國學望文生義,簡單地認定國學核心在于外化的形式。而國學更有大氣磅礴的一面,更具內(nèi)涵,正如莊子之《逍遙游》中“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要有更大的氣魄來兼容并蓄。
“國學”的未來,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參與。在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堅守并不斷給予“國學”新的發(fā)展動力,需要我輩的奮發(fā)和積極踐行,也需要我輩當仁不讓地站出來。對于“國學”,我的見識或許是膚淺愚昧的,但是在對于傳承“國學”之事上,我是愿盡全力而為之的。
空洞的口號是缺乏戰(zhàn)斗力的,而終日埋身書堆的人也并非真王的博大之人。“國學”,是建立在各類典籍與各種傳統(tǒng)倫理道德之上的。
因此,靠近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在每一日的生活中活用“國學”,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