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舞臺行動包括了“心理行動、形體行動、語言行動”三個部分,它們在舞臺表演中是緊密聯(lián)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舞臺行動中的“語言行動”。
簡單來說,“語言行動”和“形體行動”都是由“心理行動”產(chǎn)生并受其支配的,我們可以理解為“語言行動”是心理和形體行動的外化表現(xiàn)。在生活中,因為我們明確的知道自己想達到什么目的,因此可以清晰的表達、合理的行動,但舞臺上角色的臺詞是作者提供的,是角色的思維,而非演員個人的,如若要把角色想表達的含義表述的準確,就必須先找準“語言行動”。
分析角色臺詞的“語言行動”是處理臺詞的內(nèi)部技巧之一,它需要通過精煉的“行動性動詞”來進行概括,比如贊賞、挖苦、斥責、說服、控告等,這些詞語是演員主觀可控、能帶給演員行動力的,像一段話的一個總結,跟著這個“總結”的方向,再去細化的表達。在找這個“總結”詞的時候,要避免使用“情感動詞”,比如愛、恨、哭、笑等,這是行動后的結果,而非行動本身,這是必須區(qū)別開的地方。如果直接奔著情緒走,演員的表演不但喪失了行動上的積極性,還會導致演員直接演情感結果。例如根據(jù)托爾斯泰經(jīng)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喀秋莎人物獨白《復活》里,有一段喀秋莎放聲大笑的臺詞,但這段獨白不能用“大笑”來總結,因為從語言行動上來說喀秋莎是在訴說自己的悲慘命運,在諷刺公爵老爺?shù)谋∏楣蚜x,在回憶時讓她幾次產(chǎn)生了放聲大笑的“情緒”,而這情緒的根源來自于她的語言行動:揭露、諷刺、憤恨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確定人物語言行動對準確表達角色臺詞的含義有著極大的幫助,也是教學中需要特別注重的一個板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