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徑某書店,見店門口圍滿了人,以為是書店又進新書了,于是上前查看?墒钱斘易叩降觊T口時,就看到在一塊木板上商家特地用紅色顏料寫著幾個赫然醒目的大字:圖書特買,9.9/斤。這使我不禁一震,圖書也可以論斤賣,而且還是9.9/斤,這讓我想到了菜市場、超市、商場……往往菜市場的東西是以斤兩出售,超市和商場的一些商品在促銷、店慶、季末、換季等特殊時段會對商品特價處理,如:上衣 49元/一件, 褲子99元/一件,洗發(fā)露特價處理每瓶9.9元……這都是商家的一些營銷手段,是無可厚非的。但這可是圖書啊,圖書也能像其他商品,如蔬菜、衣物、洗發(fā)露那樣賣嗎?
仔細斟酌,還是覺得有點不妥。從商家的角度來說,圖書也是商品,無論怎么銷售,只要有利可圖就行。但是從圖書的本質(zhì)上講,圖書在一定程度是知識的源泉,是知識的本源。當拿它和其他物品相比,就意味著從一開始就降低了圖書的本意。圖書不同于其他“物質(zhì)”性的商品,它能給予一個人內(nèi)在的東西,能豐富人的大腦,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嚴格意義上講當屬于意識范疇,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請問誰能販賣意識,誰能拿精神層面的東西來交易?這不但不符合常規(guī),更是對圖書的侮辱,對知識的變相褻瀆。
而且,其中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顧客明明吃了虧,還不為己知,自得其樂,商家之所以搞圖書特賣,是因為這些圖書對于他們來說已經(jīng)沒有很大的市場,或者說已經(jīng)滯銷。倘若顧客花了幾十塊錢買了幾本自認為很便宜的書,之后還為此而盤算和竊喜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商家在搞這類活動之前,早就精打細算過了,決不會吃虧賠本,即使論斤賣書,也是有利可圖的。而且,這類圖書大部分都是一些理論性、冷門的圖書,或者一些過期的(某些知識早已被新知識替代)、家居、樓市、旅游等的期刊,再者就是這些圖書通常是彩頁,膠印的,這樣論斤賣書,圖書肯定“超重”,商家自然不會吃虧。這其實與那些所謂的1元店、2元店、10元店可以同日耳語。而一些顧客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一遇到這類事情,就趨之若騖去買了。買完之后,還以為是自己運氣好,揀了便宜。真可謂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書是高雅的東西,不能打折,更不能論斤賣書。但是時值今日,書商主動打折售書已不再是新鮮事,就連論斤賣書的舉動也在頻頻上演。有人認為這是在“賤賣知識”,是對著書者勞動成果的不尊重和踐踏。
曾有媒體報道,國家有關部門公布我國有半數(shù)以上的人不讀書了。雖然此話說得有些絕對,但是毋庸置疑。現(xiàn)在真正肯靜下心來讀書的人越來越少,這也是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閱讀習慣是五千年來的中華文明一步一步塑造起來的。如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網(wǎng)絡、電子書、手機等高端閱讀逐漸成為時尚,而且一定程度上搶占了書籍閱讀的一部分市場。但眼睜睜地看著五千年的的文明一步步湮滅在短短幾年間的現(xiàn)代文明中,不僅不予挽救,反而幫著踐踏五千年的文明,就讓人遺憾了。
圖書論斤賣,商家的銷售手段。
圖書論斤賣,顧客的趨之若騖。
圖書論斤賣,知識被掛上了稱。
圖書論斤賣,天平永遠不會平。
因為,圖書論斤賣,賣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