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本人通過全國高校教師網(wǎng)絡中心“質量革命背景下的大學生學習成果實踐與應用”專題培訓課,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教授史靜寰關于《中國大學生學習質量與評價》的講述,受益匪淺。
“教育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斯冰塞)、“教育是生活的過程,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杜威),“當你把學校教的所有東西都忘掉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
在經濟欠發(fā)達的過去,教育是一種奢侈品。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成為一種公共物品。社會、尤其是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極大的財力和物力。從上世紀末開始,高等教育在我國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高等教育改變個人生活和命運。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怪相:教育日漸發(fā)達,卻存在學習危機(不愿學、不會學、學不好、學不會)。究其原因,是教師技能不足?缺乏激勵?學生學習準備不足?學校教學管理水平低下?教育投入未達及教學?
教育的質量、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作為高校的任課教師,必須將教育質量的關注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質量包括哪些具體內容?應該如何衡量?質量到底高還是低?按照史靜寰教授的觀點,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應該包括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從基本知識到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做全面準備。質量包括的內容應該是多方面的。按照德洛爾報告,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史靜寰教授講的幾個觀點讓我深受感觸。
一、加強師生互動。史靜寰教授團隊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師生互動方面,我國高校與國外知名高校差異明顯。27.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成果從來沒有得到任何老師的反饋,而其他國家的這一比例只有7%。這里的師生互動并非狹義的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以及課堂的交流。除此之外還強調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職業(yè)生涯的規(guī)劃、成績的分析、學習方法的探討,甚至其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中國老師面對的學生數(shù)量較多,但是互動較少也是不爭的事實。史靜寰教授團隊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師生互動越高,學生自我匯報的教育收獲就越高、客觀測評得分也越高。
二、提升大學學習體驗:美國2名知名教育學者桑迪.波美和邁克爾麥費遜認為,關于高教的研究很多,但都避開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學生體驗教與學的“黑匣子”內部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針對諸如關于教學過程中的諸多要素老師、課堂、內容、方法、途徑、環(huán)境等的體驗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這就很難對過程質量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
三、嚴格教育教學管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提升學業(yè)挑戰(zhàn)度、增加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大學生要合理“增負”。大學生身心已經成熟,有更高的理解接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很多大學生比中學、甚至小學生還要輕松,使原本最應該努力奮斗的年紀變成了逍遙自在。他們整日看手機、玩游戲,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當這種輕松自在成為氣候,稍有難度的知識、稍有難度的課程就會出現(xiàn)大量考試不過關。逼迫老師們把原本更加注重素質教育的大學課堂回歸到了應試教育。
四、有影響力的高效教育活動應該包含如下內容:學生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參與;需要積極與教師和同伴進行互動;需要不斷反思并在實踐中應用知識;對學生的學業(yè)和全面發(fā)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商學院 白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