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手機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手機上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它在給我們提供精準而即時消息的同時也容易讓我們陷入過量而龐雜的信息陷阱里。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捧著手機刷了數個小時的短視頻,貌似放松了好久,其實大腦反而變得又疲憊又空虛?正確的解鎖方式是立即放下手機,投身書海。作為一名學生,畢竟我們最最需要的是海量的知識,而非轉瞬即逝的信息。信息很快就會過時,可是時間永遠無法洗刷掉知識的價值。誠然,我們需要了解發(fā)生在身邊的一些信息,但更需要在自己專業(yè)方面或者感興趣的知識領域深耕精研。因此,我們需要在信息和知識之間尋找一個適當的平衡點。每天為給自己開辟一段“靜心時光”來系統(tǒng)地輸入知識,而不是放任自己徜徉于“信息的海洋”。
知識的獲取重質不重量。也就是說,書不在多,而在于我們從每本讀物中吸納了多少有用的知識點,有多少已經內化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又有多少已經反哺于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自我的不斷成長。而不是為了自我感動,或者耽于“我在讀書”的良好感覺中。
既然讀書是為了提升自我,為了自我成長。那么如何留存我們讀到的有用信息呢?及時且多次的輸出非常關鍵。“及時”指讀完書后立即回顧相關信息,并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梳理,然后通過講解或者書寫凝練出自己從中汲取的精華。“多次”主要是為了鞏固所獲知識,讓大腦相信新進知識的“有用性”,從而愿意將它們從短期記憶庫轉存入長期記憶庫并永久性地儲存于大腦之中。首先,在初次閱讀的過程中,遇到讓自己眼前一亮的新知或者觀點就應立即使用彩筆對其進行標注和勾畫,這就相當于我們對該書的第一次輸出。讀完之后,再將所獲知識講解給別人、或將其中的美言警句通過社交平臺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抒寫心得體會或者書評將書中知識沉淀為自己的人生智慧。
當然,讀書的習慣需要慢慢培養(yǎng)。一開始,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定的讀書時間,這樣不只能提高讀書效率,而且容易讓人集中注意力,提升我們的閱讀速度。另外,我們還可以逐漸從電子書過渡到紙質書。電子書和紙質書各有利弊,電子書攜帶方便,而且字體的大小可以隨意調節(jié),電子書可以用來填充大量的碎片時間;但紙質書更有質感,閱讀過程中還時不時能夠隱隱聞到紙質的書香,也會給人一種讀書的莊重感。在平日的學習中,我們應該合理地將二者組合起來,比如可以利用出行等車或者排隊的間隙,我們可以隨手打開電子書,隨時隨地暢讀起來。再比如長途旅行時,我們可以攜帶電子書,避免沉重的紙質書的負擔,日常中則盡可能地閱讀紙質書,因為這樣不僅可以保護視力,而且可以隨意在上面批注。(韓春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