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性與愛 |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 1504班 馬光斌 |
初看影片,無論是構圖還是風格,導演像是翻拍了一部少女版《陽光彩爛的日子》。90年代的著裝,90年代的流行樂。明線上還有一條連環(huán)強奸殺人案的主線,其實在兇殺上影片并沒有過多的渲染,而王一淳導演真正想表達的,不過是一個字:性。 從人物上來看,影片中曲靖的父親老曲掛著大學生、法醫(yī)這樣正面的標簽。實則他是一個自大、封建、古板暴躁又不會顧及他人感受卻又對事認真的人。下棋耍賴不承認,在家大男子主義,對待斷案卻刨根問底。這里他是威嚴的化身,像九零年那代人的父母,對子女嚴苛抱有期望,同時也像其他父母一樣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曲靖。因為那個年代的封建保守和身邊人的影響,在性的方面他一直對曲靖說:不。而這,卻壓抑和束縛了曲靖心理正常的成長,為最后曲靖滿臉的叛逆做出了鋪墊。在家中場景的鏡頭,導演運用多個框式構圖,表現(xiàn)一種家庭給予的壓力,所以在結(jié)尾曲靖嗆的老曲說不出話,一點也不出人意料。 再來看曲靖,全劇她一直是一個懵懂單純的女孩,母親讓她拿晾在屋外的月經(jīng)帶,她居然能在一幫老爺們面前甩來甩去,就是這樣一個連強奸的意思都要查字典的女孩,成了這部片子的亮點。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給人的感覺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牽牽手就能懷孕”,這讓他們不敢說愛,談性色變。而曲靖第一次接觸到性,便是影片開始奸殺案的發(fā)生,加上父親的告誡,讓她覺得身邊每個人都是帶著賊心的壞人,導演用了許多主觀意象,或許里面的理發(fā)師,愛聽金瓶梅的劉老頭,街頭小混混,跛腳大叔并非兇手,他們只是那個年代下一批有著小小陰暗面的人。但在一個對著男女關系有著錯誤理解的小女孩心中,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奸殺案兇手。 而我最喜歡的角色不是上面二人,而是里面青春期叛逆的典型:張雪。張雪和曲靖分別呈現(xiàn)了兩種人的存在哲學。曲靖選擇的適應性更強的道路,她習慣了忍耐,習慣了適應,因為任何反抗都是無果的。而張雪,在片中她像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她不管身邊人的看法,愛讀席慕蓉的詩,過自己期望的生活,走自己要走的路,或許是父親張樹林教育方式的問題,她說出“父母親的存在沒什么用”這樣的話。導演最后給了她一個美好的結(jié)局,活的好好的,還跑去了海南,若和她那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zhì)一起看,這個結(jié)局就不再那么荒謬不經(jīng),最終她用荒謬戰(zhàn)勝了生活的荒謬。 影片里充斥著90年代的符號,尤其是在老曲吼出那句“男女之間沒有友誼”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中國5000多年的性壓抑,什么都不敢提性,男女關系都往性上想。全片畫面明亮,并沒有宣傳時說的懸疑片的感覺,所以它被稱作2016年最佳青春片,這部片子承載了太多90年代人的情懷與情愫。也唯有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才能感觸至深。 影片之所以能打動人,是它對青春期那一絲絲“痛感”的拿捏,放眼看去普遍的青春片,無疑都是墮胎,退學,打架,一起學壞,而這部片子把性拍文藝了,這不得不讓人看了拍手叫好,從一個奸殺案入手,案件為主線,小女孩的成長為暗線,既拍出了每個人青春時的家庭關系,也拍出對性的理解和對愛情難以啟齒又模糊的感覺。王一淳導演對片中的細節(jié)照顧得很好,片中有一個橋段我反復想了很久,在曲靖看著蜜桃成熟時的時候為何流淚?現(xiàn)在我或多或少明白一些,她這一哭,哭出了90年代人的心路歷程,曲靖像是90年代每個人的青春期,包括王一淳導演自己,在那個年代一個懵懂的小女孩被放在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里,好朋友之間的攀比,初戀被父母制止,尷尬到不敢碰觸卻又耐不住好奇去碰觸成年人的世界。 放眼整部影片,這便不難理解黑處有什么,結(jié)合一下電影的海報,曲靖掀開門簾,那是閉塞的成人世界的門簾,王一淳導演所真正想表達的,是人們所固有的對性的排斥。而那黑處有的正是每個人心中對性的幻想。 綜上所述,若把影片放在懸疑片的行列,不夠大膽的構圖,不夠大膽的光線和剪輯無疑是拿不到高分的。但若將它看作90年代人的情懷,一部充滿回憶的青春片來看,這不失為一部清新脫俗的好電影。 |